1、概 况
1.1 地理位置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北部边疆,东起东经126°04′,西至东经97°12′,东西直线距离 2400多km,南起北纬37°24′,北至北纬53°23′,南北直线距离1700 km,地形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自治区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区毗邻,跨越东北、华北、西北三北地区,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国境线长4200 km。
内蒙古总土地面积为118.3万Km2,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2.3%。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三大山脉,自东而西横贯全境,形成明显的地貌特征。山地以北主要是内蒙古内陆高平原区,山地以南主要以丘陵、台地和平原为主。全区山地面积24.66 万Km2,占总面积的20.80 %,丘陵面积19.00万Km2,占总面积的16.10 %,高平原面积38万Km2,占总面积的32.10 %,沙地和沙漠面积22.66万Km2,占总面积的19.10 %,平原和滩川面积10.00万Km2,占总面积的8.50%,其它为4.00万Km2,占总面积的3.40 %。全区之内镶嵌分布着86.71万Km2的天然草场,23.68万Km2的森林,7.15万Km2耕地和五大沙漠(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巴音温都尔、库布齐)、五大沙地(毛乌素、浑善达克、乌珠穆沁、科尔沁、呼伦贝尔)。
三大山脉以北主要是畜牧业区,以南是农牧业结合区,江河平原以种植业为主。
1.2 地形地貌
内蒙古自治区基本上是一个高原型的地貌区,属于亚洲中部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及其周沿地带,统称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内蒙古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貌类型齐全,除了高原外,还有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熔岩台地、沙漠等,其中以丘陵为主,占48.8 %,山区占26.3 %,平原占21.4 %,其它占3.5 %。
根据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全区可分为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山地丘陵、阴山山地丘陵、鄂尔多斯高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六个区。
(1)内蒙古高原:内蒙古高原称为中国第二大高原,位于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河西走廊一线之北,北抵国境,东北向西南长约3000km,南北宽约540km。地势由南向北,或从西向东缓缓倾斜,海拔高程多在1000~1500m之间,草原和荒漠草原广为分布,是自治区主要的天然牧场。在高原的西端,沙丘连绵起伏,宛如“瀚海”,分布着乌兰布和、巴丹吉林和腾格里等世界著名的大沙漠。
(2)大兴安岭山地丘陵区:以北东向斜贯于自治区东部,分隔着松辽平原与内蒙古高原。全长1400 km,宽约150~300 km,海拔最高可达2000 m。地貌形态上,主要由中山、低山、丘陵、山间盆地,河谷平原组成。
(3)阴山山地丘陵区:包括大青山、乌拉山、狼山和色尔腾山,横贯于河套平原之北,内蒙古高原的南缘,东西长1000 km,南北宽50~400 km。海拔1500~2200 m,最高可超过2300 m。山前分布着低山丘陵,地下潜水丰富,水土条件较好,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潜力。低山丘陵坡地则是良好的山地草原和饲料基地。
(4)鄂尔多斯高原:东、北、西三面沿黄河环绕,南部与晋陕黄土高原相连,是一近似方形台状的干燥剥蚀高原,地面起伏和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200~1600m。境内河流稀少短小,盐碱湖群、孤立残山、风沙地貌等广泛分布。北部有库布其沙漠,面积16000Km2,东南部是毛乌素沙地,面积32000Km2,东部为黄土丘陵和白垩纪地层组成的强烈侵蚀的沟谷区,中西部鄂托克高地是高原的主体,为干燥剥蚀的中心,地形波状起伏,地表水缺乏,地下水埋藏较深。
(5)黄河河套平原:镶嵌在阴山山地与鄂尔多斯高原之间,由西部的后套平原、东部的土默川平原和黄河南岸平原三个部分组成。西部自西山咀以西为后套平原,形似扇形,地形平坦,主要由黄河沉积的粉砂、细砂、粘土物质混合组成。地势微向东北倾斜,东西坡度1/6000~1/8000、南北坡度约1/6600,海拔高1100 m,乌梁素海最低。土默川平原呈一东宽西窄的三角形,海拔900~1001 m,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坡降约1/7000,平原西部为较厚的湖积物,东部主要由大黑河冲积而成,由砂壤、粉砂质沉积物组成。黄河南岸平原是东西向的窄条状地带,西起三盛公拦河枢纽,东至十二连城,东西长400 km,南北宽4~8 km,海拔1045~980 m,西高东低,坡度1/6000~1/12000,主要由黄河南岸山洪沟共同沉积的粉细砂和粘土物质组成。河套平原因有黄河灌溉条件,渠沟纵横,是我区主要粮食产区。
(6)松辽平原:位于大兴安岭东侧与南部,属东北松辽平原的西缘,系嫩江西辽河及其支流的冲积平原。嫩江右岸平原,呈长条状的嫩江山前倾斜坡状平原,海拔150~250 m,地势向东南倾斜,坡度3 °~5 °。地貌类型有浑圆的丘陵、盆地和河谷平原组成,嫩江支流密布,河谷阶地宽坦,土质肥沃,在河流沿岸由于地势低洼,低湿甸子地较多,一般排水不畅。西辽河平原东宽西窄呈楔状,地势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海拔200~500 m。坡降1/1000~1/2000,由松散的第四纪冲洪积、古代湖积和风积物组成,质地多细沙、中砂与粉砂粘土,一般下部为冲积洪积砂岩,很少见到基岩出露。
1.3 土壤植被
内蒙古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主要有森林、草原和荒漠三种类型,大体上自东而西依经向分布。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部山地,草原和荒漠植被则分布在大兴安岭以西的广大高原地带和以东的平原地区。此外,由于局部生态环境条件的变化,在地带性植被带内,还隐域分布着疏林、灌木、草甸和沼泽,以及水生、湿生、沙生和盐生植被等。
其中以黑土的自然肥力最高 , 结构和水分条件良好 , 多用于农业。黑钙土的自然肥力仅次于黑土,全区土壤类型也比较多,自东向西依次分布着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漠钙土、灰棕荒漠土。东南边缘自东而西还断续分布着褐土、黑泸土、灰钙土等暖温带地带性土壤,适于农林牧多种经营。而分布最广的栗钙土是内蒙古农牧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土壤资源之一。在地带性土壤中,还发育了草甸土、盐土、碱土、灌淤土和风沙土等隐域性土壤。大兴安岭山地还分布着漂灰土、灰色森林土、暗棕壤、棕壤和灰褐土等自然肥力较高的森林土壤。
1.4 气候条件
内蒙古自治区气候呈明显温带大陆性特征。内蒙古东西跨度大,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温气候(只有大兴安岭部分林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凉爽而短促,晴天多日照充足,气温日差大,降水少,水热同期,冬春季多风沙,风向的季节变化明显,雨量集中在夏季,因此又带有一些季风气候的色彩。全区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但由于自治区地域辽阔,所以南部和北部,东部和西部之间,气候还有不少的差异。如大兴安岭北段属寒温带,贺兰山以西又具暖温带特征,由东向西还呈现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的分布规律。
(1)气温
全区年平均气温分布从东部呼仑贝尔市大兴安岭北端向西和南递增。兴安岭北端年平均气温在-4℃以下,是全区气温最低的地方,岭东地区年平均气温在0 ℃左右,阿拉善盟南部和西部年平均气温在8 ℃以上,是内蒙古自治区内气温最高的地方;自治区东部的大兴安岭地区等温线走向与山地走向一致,中、西部地区山前高于山后。一月份起最低,月平均气温在-10 ℃以下,大兴安岭北端在-30 ℃以下,大兴安岭山地的图里河1966年极端最低气温曾达到-50.20 ℃,是我国最寒冷地区之一。鄂尔多斯市和阿拉善盟在-12 ~-10 ℃以上。七月份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在16~27℃之间,最高气温持续时间短。全区≥10 ℃积温在1853~3250 ℃之间。
冬季,冷空气常爆发南下成为寒潮,每当寒潮侵袭,天气均以大风降温为主,有时伴随降雪。如果降雪过多而淹没草场,就会形成“白灾”,威胁畜牧业生产。
(2)降水量
内蒙古自治区远离海洋,从热带海洋吹来的暖温气流,使年降水量一般在50~450mm,自东向西递减。大兴安岭的岭上和岭东、通辽市南部、赤峰市南部大青山南麓、蛮汉山山区、鄂尔多斯高原东部、锡林郭勒盟南部的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上;大兴安岭岭东部分地区在450 mm以上。巴彦淖尔市西部和阿拉善盟大部地区年降水量在100 mm以下,额济纳旗年降水总量不到50 mm,是全区年降水量最少的地区。
全区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60~75 %,而且常有大雨或暴雨。这时也是内蒙古气温最高的季节,这种雨热同期的现象,对于农作物和牧草的生长极其有利。春季降水较少,一般仅占年降水量的10~12 %,春旱严重,素有“十年九春旱”之说,所以发展农牧业生产必须解决春季缺水的问题。
(3)蒸发量
与降水相比,蒸发却很旺盛,年蒸发量在(E601)500~2500 mm,大于降水量的三至五倍,有的地方超过十多倍。由东北向西南呈递增趋势。呼伦贝尔市北部以外地区和兴安盟北部地区为500~1000 mm;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在1800 mm以上。最高阿拉善右旗上井子为2598 mm。
(4)日照
全区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在2600~3400 h内,年日照百分率为50~75 %。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多,西部多于东部。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北部年日照时数3000~3400h,年日照百分率75~79 %,为日照丰富区。5月为全年日照时数最多月,绝大部分地区达280~300 h,年日照百分率为65~70 %。
(5)风
全区年平均风速都在3 m/s以上。全年平均大风日数多在10~40天之间。全年大风日数的70 %多出现在春季。呼伦贝尔市高原西部、锡林郭勒高原、乌兰察布高原、西辽河下游等地区风速较大,超过4 m/s,山区可在2 m/s左右。全年大风日数以锡林郭勒高原、乌兰察布高原为最多,每年达50天以上,大兴安岭北部的地区最少,一般在10天以下。
1.5 河流水系
内蒙古境内分布着数千条长短不等的河流和近千个大小湖泊。
黄河由宁夏进入自治区境内,在鄂尔多斯高原东、准格尔旗榆树湾出境。黄河在自治区境内全长830km,流域面积约15.1万Km2,入境水量224.6亿m3。汇入的主要支流右岸有:毛不浪沟、卜尔色太沟、黑赖沟、罕台川、哈什拉川、母化河、虎尔斯太沟及都思免河、皇甫川等。左岸有:五当沟、水涧沟、麦达沟、万家沟、水磨沟、哈拉沁沟及昆都仑河、大黑河、浑河等。黄河给内蒙古带来了灌溉之利。
额尔古纳河,其上源称海拉尔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侧的吉鲁契那山,主流自东而西,横贯呼伦贝尔草原北部,中途接纳了北岸的库都尔河、特尼河、莫日格勒河、南岸的免渡河和伊敏河等支流。流至嵯岗西,忽而折向东北流经中俄边界,至大司洛夫卡河,这一段称额尔古纳河。主要支流有根河、得尔布尔河、莫尔道嘎河、激流河、乌玛河等。额尔古纳河长900km,年平均总水量达95亿m3,主流和支流水草丰美,发展农林牧业的潜力很大。
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支脉伊勒呼里山的南坡,流经自治区东北部边界,注入松花江。嫩江在内蒙古境内全长719km,流域面积约15万Km2,年平均总水量193.88亿m3。为内蒙古境内水量最大的河流。嫩江右岸支流密布,自北而南有根河、南瓮河、罕诺河、古里库河、那都里河、多布库尔河、欧肯河、甘河、诺敏河、阿伦河、音河、雅鲁河、济沁河、罕达罕河、绰尔河、洮尔河等。这些支流的流向大致与大兴安岭走向成直角,注入嫩江。大支流中下游地区,地形广阔平缓,土质肥沃,灌溉便利,成为著名的产粮区。而支流上游因流经丘陵山区,河床比降大,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适于修建大中型水库,开发水力发电。
内蒙古东部西辽河,上游老哈河从西南流向东北,至苏家堡附近与另一条西拉木伦河汇合,称为西辽河。河长814km,中途南北侧分别接纳了教来河和乌力吉木伦河,流向大致呈直线自西向东横贯科尔沁草原,哺育着这块良田沃野。
内蒙古地区天然湖泊星罗棋布,但多数是面积不大而水浅的咸水湖,以盛产盐、碱、芒硝等矿产而著名。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淡水湖泊有呼伦湖、贝尔湖(中蒙两国共用)、达里诺尔、乌梁素海、岱海、黄旗海、库勒查干诺尔、居延海等八个湖泊。
1.6 经济社会
内蒙古自治区现设呼和浩特、包头、乌海、赤峰、通辽、鄂尔多斯、呼伦贝尔、乌兰察布、巴彦淖尔9个市,兴安、阿拉善、锡林郭勒3个盟,计12个盟市。盟市下辖52个旗、17个县、22个区,计102个旗县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其他少数民族共同聚集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据2015年统计资料,全区现有天然草牧场13.2亿亩,森林3.73亿亩,耕地面积1.37亿亩。总人口251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514.2万人,农村人口996.9万人;牲畜总头数7330.03万头(只),其中:大畜732.84万头,小畜6597.19万头(只)。国民生产总值20559.3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682亿元,第二产业9852.9亿元,第三产业9024.42亿元。全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比例为8.2:47.9:43.9;粮食总产量达3019.70万吨。
1.7 农牧业生产现状
2015年农作物总种植面积1.14亿亩,粮食种植面积8590.5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3109.7万吨,全年油料产量193.6万吨,蔬菜产量1445.33万吨,全年肉类总产量245.71万吨,山羊绒产量8380吨,禽蛋产量53.54万吨。
2015年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590.5万亩,粮食总产3019.7万吨。其中,小麦播种面积846万亩,总产量158.3万吨,单产187.12kg/亩;稻谷播种面积118.5万亩,总产量53.2万吨,单产448.95kg/亩;玉米播种面积5110.5万亩,总产量2250.8万吨,单产440.43kg/亩;大豆播种面积795万亩,总产量103万吨,单产129.56kg/亩。全区油料播种面积1369.5万亩,总产量193.6万吨,单产141.37kg/亩;甜菜播种面积75万亩,总产量230.1万吨,单产3068 kg/亩;蔬菜播种面积415.5万亩,总产量1445.3万吨,单产3478.46kg/亩;瓜果播种面积87万亩,总产量230.7万吨,单产2651.72kg/亩。
2015年,内蒙古牲畜存栏量达到1.21亿头(只),连续10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畜牧业生产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目前,内蒙古的乳、肉、绒3大产业的销售收入占到农畜产品加工业的60%以上,乳产业位居全国领先水平,肉产业生产、加工均位居全国前列,绒毛(皮革)产业成为内蒙古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2015年,全区农业产值1418.3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776元。
1.8 农牧业发展预测
1.8.1农业发展优势及预测
自治区拥有总耕地面积1.37亿亩,现有水浇地面积不足50%,从土地条件仍有较大开发潜力;全区拥有通辽平原、河套地区、海拉尔垦区等商品粮生产基地,自治区是我国5个粮食调出省区之一。规划“十三五”时期,内蒙古将实现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550亿斤。
全区粮食产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东南及阴山南麓,鄂尔多斯台地以北,黄河流域的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西辽河平原,嫩江右岸各大支流冲积平原以及海滦河支流的谷地平原。
水稻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的嫩江支流平原。
玉米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嫩江支流的兴安盟、呼伦贝尔市岭南地区,西辽河流域的通辽市、赤峰市,黄河流域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及乌兰察布市。
小麦主产区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
大豆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嫩江流域的呼伦贝尔市和兴安盟。
农作物的构成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大豆、马铃薯、莜麦、荞麦、糜子、甜菜、葵花、胡麻、瓜果菜等。河套、土默川的小麦,西辽河流域的玉米,大兴安岭南的大豆、水稻、阴山、燕山以北的土豆和莜麦品质好、产量高,是旱作的主要优势作物。
1.8.2畜牧业发展优势及预测
内蒙古地处我国北部边疆,是全国最大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全区拥有天然草地13.2亿亩,占全国草地面积的27%,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0.4亿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0%左右。“十二五”以来,内蒙古各地大力推行舍饲、半舍饲生产模式,继续以生态保护为主线,加大禁牧、休牧等措施力度,把草地资源的保护、建设、合理利用与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积极调整畜群、畜种结构,稳步推进畜种工程建设和草原配套设施建设,全区畜牧业经济呈现出数量和质量并驾齐驱的增长形势,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整体增长方式向现代集约化迈进。
“十三五”时期,内蒙古将建设我国最大的草原畜牧业和绿色畜产品保障基地。预计到2020年,内蒙古主要畜产品年平均产量指标将达到牛奶1000万吨以上、肉类280万吨、羊绒7500吨、羊毛10万吨、禽蛋55万吨。
1.8.3 农牧业发展思路及任务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针对农牧业生产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今后农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
— 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确保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充分利用市场的导向作用,坚持质量、效益、生态、安全的统一,实现农产品深加工,形成合理的专业分工和主导产业,持续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结构优化、质量安全、附加值高的种植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 整合涉农资金,运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引进优良品种,淘汰劣质、一般性品种,调减低产低效农作物面积,发展适宜区农作物生产,提高粮食作物单产,保证粮食产量增长的前提,调整粮经比例,适当增发展设施农业,增加蔬菜产量,减轻城市吃菜难问题。
— 根据不同地域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条件,优化区域布局培植区域性主导产业,主要产粮区,逐步走向集约化的道路,实现现代化农业;西部地区及西辽河流域、内陆河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脆弱,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节水农业和特色农业,在粮食自给的基础上,发展区域性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促进畜牧业增长。
内蒙古自治区新增四个千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2016年~2020年),至2016-2020年完成以下建设任务。
(1)现有灌区节水改造配套建设面积1079.83万亩;
(2)新发展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08万亩。
(3)牧区现有灌溉饲草地实施节水改造建设30.17万亩。
(4)新建饲草地灌溉面积12亩。
1.9 水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
1.9.1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量
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量由当地自产地表水、地下水及入境的黄河、黑河水组成。
(1)全区水资源总量:全区水资源总量为608.92亿m3,包括:
① 区内水资源量为545.95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406.60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236.22亿m3(M≤2g/l);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重复利用量为96.87亿m3。
② 流域分配到我区的地表水量为63.94亿m3,其中:黄河58.6亿m3;黑河5.34亿m3(近期)。
(2)水资源量可利用量:区内水资源可利用量为348.99亿m3;包括:
① 全区内可利用量为285.02亿m3(地表水可利用量为169.95亿m3;地下水可利用量为120.69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量为5.62亿m3)。
② 流域分配到我区的地表水量为63.94亿m3,其中:黄河58.6亿m3;黑河5.34亿m3。
1.9.2主要供水工程概况
根据统计资料,2015年全区水利工程水库589座,其中:大型水库15座、中型水库89座、小型水库485座;塘坝1691座;引水枢纽1742处;大型水闸5处;提水泵站2236座,装机容量25.67万千瓦;共建有机电井34.24万眼,灌溉配套井装机容量316万千瓦;已建成大型灌区16处,中型灌区249处,小型灌区283处。
1.9.3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2011年供水量184.70亿m3,农业灌溉用水量为140.05亿m3,占总供水量的76.36%;其中:地表水灌溉用水量为69.54亿m3,利用地下水灌溉用水量为70.67亿m3。
2012年供水量184.35亿m3,农业灌溉用水量为135.36亿m3,占总供水量的73.43%;其中:地表水灌溉用水量为65.78亿m3,利用地下水灌溉用水量为68.36亿m3。
2013年供水量183.22亿m3,农业灌溉用水量为133.46亿m3,占总供水量的72.84%;其中:地表水灌溉用水量为66.60亿m3,利用地下水灌溉用水量为64.73亿m3。
2014年供水量182.01亿m3,农业灌溉用水量为137.54亿m3,占总供水量的75.57%;其中:地表水灌溉用水量为67.26亿m3,利用地下水灌溉用水量为68.63亿m3。
2015年供水量185.78亿m3,农业灌溉用水量为120.54亿m3,占总供水量的64.88%;其中:地表水灌溉用水量为67.26亿m3,利用地下水灌溉用水量为68.63亿m3。
1.9.4 现状供水情况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公报》(2015年),全区2015年总供水量185.78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95.19亿m3,占总供水量51.3%;地下水供水量88.29亿m3,占47.5%;其它水源供水量2.31亿m3,占总供水量的1.2%。
1.9.5 现状用水情况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公报》(2015年),2015年全区总用水量185.78亿m3,比上年增加3.77亿m3。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120.54亿m3,占总用水量的64.9%;林牧渔畜用水量19.65亿m3,占总用水量的10.6%;工业用水量18.75亿m3,占总用水量的10.1%;城镇公共用水量2.74亿m3,占总用水量的1.5%;生活用水量7.67亿m3,占总用水量的4.1%;生态用水量16.43亿m3,占总用水量的8.8%。由表中可知,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7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3.5%,农业用水是全区用水大户,因此,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势在必行。
根据全区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分析,全区有地下水超采区33个,超采总量4.63亿m3,超采区总面积6792.77Km2。严重超采区16个,超采量3.62亿m3,占总超采量的78.2%。大型超采区3个,分别位于通辽市科尔沁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和呼和浩特市市辖区,超采面积4786.36Km2,占总超采面积的70.5%。地下水超采量多、超采面积大和全区地下水开发程度高,是我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的三大特点,加强地下水的管理与保护,是我区水利建设面临主要难题之一。
2、现状及发展节水灌溉的必要性
2.1 灌溉现状
2015年全区现状有效灌溉面积5279.94万亩,其中现状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630.35万亩,现状牧区饲草料有效灌溉面积649.59万亩。2015年现状农牧区节水灌溉面积3709.99万亩,其中微灌925.28万亩,喷灌756.12万亩,低压管道灌溉829.26万亩,渠道防渗1196.18万亩,其他工程3.15万亩。2015年全区农牧业灌溉现状总用水量132.81亿m3。
2.2 灌溉发展情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牧业灌溉用水比重较大,用水效率低
农牧业灌溉是第一用水大户,灌溉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71 %左右,略高于全国平均值,高出发达国家9个百分点;而灌溉水利用率为52.1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用水比重较大,用水效率低双重叠加直接加剧了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结构性缺水矛盾。
(2)农牧业灌溉用水失衡,部分区域地下水超采利用
地表水利用量占地表水资源量的23.6 %,地下水利用量占地下水可开采量的75%,地表水开发少,地下水利用多,用水结构不合理。西部七盟市水资源利用量基本达到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地区用水不平衡。局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超出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造成了河道断流干涸和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3)节水灌溉发展相对滞后,标准相对偏低
农田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70.3 %,而且45.3 %的节水灌溉面积是采取喷、滴灌,22.4%节水灌溉面积是低压管道输水节水措施,32.3%节水灌溉面积是渠道防渗节水措施,需进一步提高高效节水措施面积、提高标准。农牧业灌溉用水方式比较粗放,浪费现象存在。
(4)灌溉工程老化失修,水利基础保障作用弱化
现有水利灌溉设施中20 %的灌溉机电井配套不完善;渠系建筑物老化失修,输水、配水渠系需要整治。农牧业水利灌溉设施薄弱,难以充分发挥基础性支撑作用。特别在牧区表现优为突出,水利基础设施少,水资源配置和供给能力弱,灌溉饲草地规模不足,节水技术和设备装备差,水、草、畜不平衡,发展畜牧业与保护草原生态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5)农牧业灌溉发展缺乏刚性约束,影响效益发挥
近年来,随着中央和自治区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深入落实,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明显加大,特别是水利和节水灌溉发展得到了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初步统计每年投入农田水利的建设资金约50亿元左右。一方面加快了水利及节水灌溉的发展,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规划的统一指导和刚性约束,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各施其政、各办其事,造成地下水资源无序开发和超采利用及项目的重复建设和低效投资。
因此,进一步明确农牧业节水灌溉发展的方向、方式、思路,提出农牧业节水灌溉建设的目标、任务、重点,指导和规范节水灌溉持续健康的发展是非常重要和十分必要的。
2.3 节水灌溉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灌溉工程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形成一定的规模,在农牧业生产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限制,致使灌溉工程不能按设计要求配套,加之管理不善,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造成灌溉水利用系数低的局面。
(1)水源及引水枢纽水毁严重。
大、中灌区的水源主要来自水库蓄水或从河道引水,水源及渠首工程多修建于五、六十年代。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工程建设标准低,施工质量差,配套设施简陋不全,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工程老化现象严重,引水量和引水保证率很难达到设计标准,导致灌区内灌溉水保证率较低。
(2)灌排渠系、建筑物损毁严重,灌溉工程质量不高,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
由于历史原因,早期水利工程建设中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现象比较普遍,且主要依靠发动群众运动修建水利工程,建设时干支渠道设计标准低,施工工艺差,遗留问题多,失修失管现象严重。经过多年的运行,渠道长期受水流冲刷及风淤,造成边坡滑塌,渠底淤积严重,断面大小不一,严重影响了过流能力。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成果报告》(2015年度)的结论:全区现状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加权平均值为0.52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全区高效节水工程发展不平衡,井灌面积大、标准高;大中型灌区面积少、标准低,多为渠道防渗、骨干工程节水工程多,田间工程节水工程少;节水灌溉工程质量不高,缺少系统化节水工程,灌溉技术水平低,非充分灌溉面积较大。
现有灌区干、支渠渠系建筑物主要有分水闸、泄洪闸、节制闸、倒虹吸、渡槽、涵洞、跌水、泵站等。灌区现有渠系建筑物由于长年失修,普遍存在破损老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启闭设备老化,起落不灵活;节制闸密封性较差,普遍存在跑漏水现象;跌水、消力池等由于长期冲刷,淘空现象严重等。综上,全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
(3)量水设施不配套。
由于现有灌区骨干渠道工程建设不完善,骨干渠系基本没有设置量水设施,导致灌区灌溉用水计量困难,水费计算缺乏依据,给灌区管理造成不便。
(4)灌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健全。
灌区主要由灌区管理所负责管理,灌区管理所多为差额事业单位,部分经费由水费列支。灌区管理所调度灌溉水直接针对每个农户,由于灌区管理人员有限和缺乏必要的量水设施等原因,不能有效监督用水户的用水行为,供水计量难以计量,水费无法按量收取,只能按照灌溉面积取费,这就导致灌区内农田大水漫灌现象普遍存在,水资源利用率较低,水资源严重浪费,灌溉面积减少。从而造成水费收入减少,水费收入不能抵消供水成本,供水工程管理无法良性运行。由于历史形成的重建设轻管理以及管理资金落实难,造成了现状必要的计量、监测设备无法及时更新换代,信息化管理设施购置和工程维修养护缺资金的尴尬局面。另外随着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的不断增加,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特别是喷微灌工程)的运行管理如何与以户为单元的土地分散经营相配套,形成适宜当地实际情况的管理模式仍需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摸索。
(5)农牧民节水意识不够。
农牧民传统灌溉方式的意识没有转变,工程供水商品意识不足,认为少浇水就是没有浇好,没有按照作物的需水要求进行灌溉,存在浪费水量的现象,没有达到工程的设计目的。
(6)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工程建设标准不统一。
近几年,国家及自治区加大了农田水利及相关设施的资金投入,但是由于各地区基础薄弱,基层水利、农业生产一线管理人员短缺,短期、少量、分散的资金投入不能有效的改变农业生产现状。各部门投资建设的节水灌溉工程较多,然而建设的标准不统一,没有统一规划,很难形成系统
根据节水灌溉现状,全区相关旗县节水灌溉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发展不平衡。东部四盟市相关旗县现状节水灌溉面积1716.91万亩,占46.27%,中西部八盟市相关旗县现状节水面积1993.11万亩,占53.73%。东部四盟市相关旗县节水面积约占其有效灌溉面积的62.5%,中西部七盟市相关旗县节水面积占其有效灌溉面积的78.7%。
二是管道输水及渠道防渗灌溉面积相对比重大,喷微灌面积比重相对小。在全区相关旗县节水灌溉面积中,渠道防渗及管道输水灌溉面积所占比重相对大,而更加先进节水的喷微灌面积比重相对小。在相关旗县节水面积中,渠道防渗灌溉面积约占了32.24%,管道输水灌溉面积约占了22.35%,喷灌面积占20.38%,微灌面积占24.94%。渠道防渗及管道输水节水灌溉不仅面积相对比重大,而且其田间配套差。管道输水节水灌溉田间管道大部分属于地面移动式(小白龙),给水栓单口灌溉面积较大,单位面积田间固定管道长度远小于规范要求的指标。渠道防渗节水灌溉田间配套差,没有达到设计标准。
三是缺少全面系统的规划指导。节水灌溉发展中,涉及了水利农业、牧业、财政(农业开发办)、国土资源、扶贫办及个体经营者等多部门和个体经营者。这种多部门多渠道投资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提供了资金支持。但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进行指导。因此,各家各自发展,没有统一的规划,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致使工程建设标准不一,缺少统一的规划布局和统一的建设标准。
全面推广节水灌溉,存在以下主要制约因素。
一是投入资金不足,生产一线管理技术人员短缺,管理落后。
二是耕地承包到千家万户,种植结构千差万别,土地经营分散,推广受到限制。
三是水价低,节水效益与农民经济利益脱节,节水对农民不产生直接的效益,缺少补贴政策,农民积极性不高。
四是节水灌溉建设涉及水利、农业、土地、财政等多个部门,政出多门,各部门各行其道。节水灌溉建设,没有统一规划,缺乏统一管理。
五是节水政策、节水增产等先进经验宣传不够,农民对节水认识不足,推广节水灌溉的积极性不高。
2.4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必要性
(1)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是降低农牧业灌溉用水比重,提高灌溉用水效率的需要。
内蒙古深居内陆,自然条件特殊,气候干旱、降雨量少,灌溉是农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但是在全区水资源短缺条件下,农牧业灌溉是第一用水大户,灌溉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71 %左右,略高全国平均值,高出发达国家9个百分点;而灌溉水利用率仅为52.1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用水比重大,用水效率低双重叠加直接加剧了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结构性缺水矛盾。因此,降低农牧业灌溉用水比重、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其任务艰巨,发展潜力巨大。
(2)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促进工业经济发展,促进城镇化进程,保障粮食安全生产的需要。
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使全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是全区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38.5%,61.5%的耕地无灌溉设施,属于旱作农业,为保障粮食安全生产,需要增加农业灌溉用水量,逐步扩大灌溉面积;另一方面是工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需要解决工业、城镇的新增供水水源。在严重缺水条件下,只能采用综合措施,大力推广农业节水,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特别是高效节水灌溉,通过实施综合节水措施,把灌溉用水中节余水量向城市供水和高效益、高附加值的产业转移,调整用水结构,满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是促进全区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特别是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生产非常必要。
(3)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是解决部分区域地下水超采的需要。
在全区用水中,地表水利用量仅占地表水资源量的24.2 %,地下水利用量占地下水可开采量的75%,地表水开发少,地下水利用多,用水结构不合理。西部七盟市水资源利用量基本达到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地区用水不平衡。局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超出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造成了河道断流干涸和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因此,发展节水灌溉,是解决部分区域地下水超采的需要。
(4)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是解决节水灌溉发展滞后,标准偏低的需要。
全区农田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为70.3%,而且54.6 %的节水灌溉面积是采取低压管道输水和渠道防渗节水措施,仅减少了输水过程的水量损失;高效节水面积占45.3%,高效节水措施面积少、标准低,发展节水灌溉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需要积极推进、加快发展节水灌溉,提高节水灌溉标准,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2.5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支撑能力
内蒙古自治区总土地面积118.3万Km2,总耕地面积1.37亿亩,综合全区的土地、水资源基本条件,实施节水灌溉的支撑能力如下:
(1)政策及前期规划的支撑能力强
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生产、保护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内蒙古自治区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2009年,自治区政府提出了《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新增四个千万亩灌溉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6年编制完成的《内蒙古自治区节水灌溉工程“十三五”发展规划报告》。规划报告根据全区12个盟市的水土资源条件,提出农牧业灌溉发展的总目标是:到2020年灌溉面积达到5500万亩。到2020年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000万亩。到2020年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750万亩,全区农田及饲草地灌溉总用水量控制在150亿m3;地下水超采区用水实现负增长。全区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
全区的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在现状2013~2015年三年平均粮食总产550亿斤,使全区的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550亿斤。
牧区发展牧业所需的饲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牧业生产对天然草原的依赖程度逐步降低,草原植被得到恢复,草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并逐渐向好的方向转变。
推广节水灌溉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项“革命性的措施”。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水利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财政部 农业部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快高效节水灌溉发展实施意见》(水农(2016)239号)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及五部委239号文件,《水利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财政部 农业部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十三五”新增1亿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实施方案》的通知(水农(2017)8号)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及五部委239号文件与五部委8号文件,提出了到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00万亩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灌溉发展规划纲要及高效节水灌溉实施方案,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为内蒙古实施节水增粮行动项目,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撑。
(2)水土资源条件支撑能力大
内蒙古自治区现有耕地1.37亿亩,现状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为5279.94万亩,有近61.5%的耕地尚未实现灌溉,仍为旱耕地。因此,发展农田灌溉的后备旱耕地资源充足;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缺水,但部分地区、部分地段的水资源仍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可建设分散小型供水工程,发展农田灌溉,特别是地处嫩江、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呼伦贝尔市和兴安盟地区水资源开发潜力大。据此,水土资源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具有较大的支撑能力。
(3)当地政府和农民积极性高
近几年内蒙古大田喷灌、玉米膜下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的快速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农民的认可和支持。当地政府和农民对发展节水灌溉积极性很高,积极支持大面积推广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4)技术力量有较大的支撑能力
通过发展节水灌溉,培养了技术队伍,对发展节水灌溉,在技术力量上提供了支持共建国家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工作站,为全区节水灌溉发展提供对口技术支援,培养更多的基层技术人员。
(5)成功经验提供了典型
全区12个盟市建成了以乌兰察布市马铃薯膜下滴灌、赤峰市膜下玉米滴灌为代表的高效节水典型,通过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灌溉定额大幅降低,节水技术取得较好成效。为全区大面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供了典型示范。形成了适应节水灌溉工程的多种形式的管理组织体系,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主要形成了以各旗县水务局抗旱服务站、村集体为主体、单一农户为主体、农民合作组织为主体等管理体系,为全区大面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供了管理示范。开展了场县共建,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以各种形式实现了自愿互利合作。政府积极引导农民整合土地,向规模化方向发展。通过深入实施农村综合改革,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增强。实践总结出了大户经营、联合经营、股份合作、集体经营、龙头企业基地化经营以及场县共建等模式,强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现代化进程。
全区发展节水灌溉,从政策扶持上,技术模式实践上,经营管理模式的探索上,都为全面推广节水灌溉提供了有力支撑。
3、“十二五”时期节水灌溉发展情况
3.1 “十二五”时期节水灌溉发展情况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3.1.1 节水灌溉发展情况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年报》(2015年),截止2015年,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279.94万亩,其中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630.35万亩,饲草料地灌溉面积649.59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709.99万亩(其中没有包括乌海市2.2万亩林地的节水灌溉面积),节水灌溉面积占灌溉面积达到70.3%,其中渠道防渗面积1196.18万亩,占总节水灌溉面积32.2%;低压管灌面积829.26万亩,占总节水灌溉面积22.4%;喷灌面积756.12亩,占总节水灌溉面积20.4%;微灌面积925.28万亩,占总节水灌溉面积24.9%;其他节水灌溉面积3.15万亩,占总节水灌溉面积0.1%。全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总节水灌溉面积67.7%。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成果报告》(2015年度),2015年全区的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21。
3.1.2 “十二五”时期节水灌溉取得的成就
“十二五”时期,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思路为指导,按照中央、自治区水利工作会议的发展思路要求,紧紧围绕服务“三农三牧”工作大局。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扶持,加大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力度,在大型灌区节水改造、节水示范项目、节水增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国家重点节水工程的示范、引导和带动下,全区节水灌溉建设得到较迅速的发展。
“十二五”时期,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实施步伐明显加快,总投资27.42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1.94亿元,自治区配套2.98亿元,盟市配套2.5亿元),比“十一五”投资增加15.62亿元;经过十多年前期工作努力,新建灌区建设实现新突破,尼尔基下游内蒙古灌区和绰勒水库下游内蒙古灌区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开工建设,两个灌区总投资17.7亿元,可发展灌溉面积71.29万亩;中型灌区投资逐年增加,“十二五”累计投资4.28亿元,改善灌溉面积79万亩、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35万亩;“十二五”时期投资3.4亿元的大型泵站更新改工程已建设完成并发挥了效益,农村牧区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粮食增产稳产和生态安全提供更加夯实的基础保障,有力地保障了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
农田草牧场水利建设全面提速。“十二五”时期,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631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18万亩,新增年节水能力12亿m3,农田灌溉有效水利系数由“十一五”末的0.47提高到0.52,为自治区粮食产量“十二连增”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饲草料地灌溉面积年均增长2.1%,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年均增长2.4%,节水灌溉面积年均增长10%;节水灌溉形式有了新的变化,渠道防渗灌溉面积占总节水灌溉面积的比例由2011年的45%下降到2015年的32%,低压管道由2011年的31%下降到2015的22%,喷灌由2011年的16%提高到2015年的20%,微灌由2011年的8%提高到2015年的25%,由此可见,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是我区今后的发展方向。
“十二五”时期,全区共有40个旗县纳入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总投资14.6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8.46亿元,自治区财政配套资金5.26亿元),自治区“四个千万亩”专项资金(农区)和自治区重点县(农区)累计投资7.31亿元,共建设节水灌溉面积226.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47.7万亩),其中喷灌灌溉面积68.9万亩、微滴灌灌溉面积99.02万亩、渠道衬砌灌溉面积58.39万亩、低压管道灌溉面积0.52万亩。涉及8个旗县的规模化节水灌溉项目累计投资4.51亿元,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2.17万亩。
2012年~2015年,我区启动实施了东北“节水增粮行动”,覆盖我区5个盟市、38个旗县,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共发展节水灌溉面积800万亩,提出了高效节水灌溉中农机、农艺等综合技术的集成模式在项目区推广应用,为全区大面积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提供了示范先导。为了统筹指导全区的节水灌溉工作,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节水灌溉工程实施办法》,为今后节水灌溉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重点项目为依托,新增“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快速发展,实现了节水、节地、节能、增产、增收的效果,水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带动了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共覆盖77个旗县,总投资2.28亿元,其中中央资金1.82亿元,新增及改造饲草料地节水灌溉面积20.92万亩;自治区新增“四个千万亩”专项牧区节水灌溉饲草地投资5.2亿元,新增及改造饲草料地节水灌溉面积52.05万亩;14个自治区重点县(牧区)投入3.36亿元,可发展节水灌溉饲草地35万亩,牧区生态修复和草原保护能力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和牧区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在抓好黄河南岸灌区“二期”水权转换建设的同时,全力推进盟市间水权转让项目建设,内蒙古黄河干流水权盟市间转让河套灌区沈乌灌域项目已开工建设,实施后可实现年节水2.4亿m3,可转让水量1.2亿m3。
3.1.2.1 大型灌区
(1)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建设情况
全区现有大型灌区14处,分别是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鄂尔多斯市黄河南岸灌区;包头市镫口扬水灌区、民族团结扬水灌区;呼和浩特市麻地壕扬水灌区、大黑河灌区;赤峰市英金河灌区、山湾子灌区、甸子灌区、海日苏草原灌区;通辽市莫力庙灌区、西辽河灌区、舍力虎灌区;兴安盟察尔森水库下游灌区。
“十二五”时期,自治区和水利部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就要求,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实施步伐明显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推进、建设管理等工作均加大了力度。
截止2015年年底,全区14座大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624.37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432.14万亩。骨干工程:现有渠道长度15104.09km,其中衬砌长度3977.02km,现有建筑物26547座;现有沟道长3573.31km,建筑物3370座。田间工程:现状实际灌溉面积1449.77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165.44万亩,其中渠道防渗面积866.83万亩,占74.4%;低压管道灌溉面积167.02万亩,占14.3%;喷灌面积10.09万亩,占0.9%;微灌面积121.50万亩,占10.4%。现状大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0.391。
“十二五”时期,全区12座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莫力庙灌区和舍力虎灌区已销号)骨干工程下达投资27.42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1.94亿元,地方投资5.48亿元。主要建设内容:疏浚和衬砌渠道1486.09km,整治沟道498.24km,新建和改造建筑物3756座。
(2)新建大型灌区建设情况
经过十多年前期工作努力,尼尔基水利枢纽下游内蒙古灌区和绰勒水利枢纽下游内蒙古灌区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开工建设,截止2015年,各灌区已下达投资4.0亿元,可发展灌溉面积71.29万亩。
3.1.2.2 中型灌区
截止2015年,全区现有中型灌区177处,其中重点中型灌区(5万~30万亩)67处,一般中型灌区(1万~5万亩)110处。
截止2015年年底,中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045.40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91.25万亩。骨干工程:现有骨干渠沟管道长度11554.69km,实有率72%;现有建筑物19945座,实有率52%。田间工程:现状实际灌溉面积690.43万亩,节水灌溉面积445.43万亩,其中渠道防渗面积127.31万亩,占总节水灌溉面积28.6%;低压管道灌溉面积182.60万亩,占总节水灌溉面积41.0%;喷灌面积48.63万亩,占总节水灌溉面积10.9%;微灌面积86.89万亩,占总节水灌溉面积19.5%。全区中型灌区现状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448。
中型灌区投资逐年增加,从1999年到2015年,全区已对45处重点中型灌区的骨干工程进行了投资建设,共投资6.71亿元,累计改善灌溉面积79万亩,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35万亩,新增节水能力3029万m3,增产1532万kg。
“十二五”时期投资建设29处,总投资4.28亿元。主要完成渠道长度657.46km,建筑物3041座。
3.1.2.3 小型灌区
现状2015年小型灌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506.97万亩,饲草料地灌溉面积529.21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101.34万亩,其中渠道防渗面积198.08万亩,占9.4%;低压管道面积479.64万亩,占22.8%;喷灌面积697.41万亩,占33.2%;微灌面积723.07万亩,占34.4%,其他灌溉面积3.15万亩,占0.2%。全区小型灌区现状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04。
3.1.2.4 水利投资
在中央加大水利投入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下,自治区紧跟形势,把握时机,水利投资规模稳定增长,投资结构不断优化。自治区水利全行业总投入664.58亿元,年均投入132.92亿元。
“十二五”时期,自治区共完成水利基建投资308.46亿元,年均完成61.69亿元,其中灌溉工程86.99亿元,占28.2%。
4、发展目标与总体布局
4.1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4.1.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立足自治区干旱缺水的实际,抓住节约用水这条主线和农牧业节水灌溉这个重点,以水利灌溉设施配套为基础,以节水改造为重点,以强基稳粮促牧增效为目标,把农牧业节水作为一项战略工程全面推进。优化农牧业区域用水布局,调整用水结构,采取综合节水措施,提高灌溉保证率、用水效率和效益,从根本上转变农牧业灌溉发展方式,走提质增效内涵发展之路,实现农牧业节水的现代化,为打造中西部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实施东部盟市“水煤组合”战略,腾出水资源空间,为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扭转农牧业“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保障水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有力支撑自治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1.2 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指导,协调发展的原则
(2)坚持合理布局,分区指导的原则;
(3)坚持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的原则
(4)坚持高效节水,集约发展的原则;
(5)坚持政府主导,整合资金的原则。
4.1.3 实施年限
2016-2020年。
4.1.4 编制依据
(1)政策法规及规划类
水利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财政部 农业部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十三五”新增1亿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实施方案的通知》(水农(2017)8号)
《“十三五”新增1亿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实施方案》水利部等部委2017.2
《水利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财政部 农业部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快高效节水灌溉发展实施意见》(水农(2016)239号)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内党发[2011]1号)和自治区水利工作会议精神。
《内蒙古自治新增“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内政发[2010]76号)。
《内蒙古自治区新增“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实施办法》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内蒙古自治区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节水灌溉工程“十三五”发展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节水增效”实施方案(2016-2018年)》。
(2)有关技术标准
主要包括《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363;《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085;《微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485;《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等。
4.2 总体发展目标
自治区新增“四个千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总体建设任务是1330万亩。其中完成1079.83万亩现有灌区节水改造任务、208万亩新发展节水建设任务、42.17万亩牧区节水灌溉饲草地配套建设任务。通过新增“四个千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实施,实现以下目标:
一是基本完善农牧业水利基础设施。2015年节水灌溉规模为3710万亩。2020年节水灌溉总规模达到5000万亩,其中:滴灌1779.19万亩,喷灌1232.21万亩,低压管道灌溉829.26万亩,渠道防渗1159.34万亩。农田和饲草地灌溉水源和节水工程体系基本完备,基本实现农牧业节水化,为发展现代农牧业提供水利保障。
二是基本建立农牧业节约用水工程体系。到2020年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率达到0.55以上,农牧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在150亿m3内,农业用水基本实现零增长,地下水超采区用水实现负增长,农村牧区水资源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工程体系基本建立。
三是基本稳定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2020年增产粮食产量42.22亿斤,增产饲草5.41亿斤,农牧业防灾减灾避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4.3 总体布局
4.3.1 布局原则
根据全区发展灌溉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目标与任务,发展农牧业灌溉总的布局分区原则是:根据区域水资源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水土资源平衡、农业生产、农业种植结构、农机化水平及自然气候等条件,各种节水措施采用高中低档相结合的形式,综合上述各种因素进行分区。黄河流域区、辽河流域区、海滦河流域区和西北干旱区以及干旱高原等缺水地区,以现有灌区节水改造为重点,并根据现有灌区节水量适度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同时根据各地区水土条件少量发展灌溉面积;全区新建灌区新发展农田灌溉面积,重点布置在水资源比较富裕的呼伦贝尔市岭南地区及嫩江流域兴安盟地区。各流域基本条件及布局原则如下。
(1)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内集中分布了河套、黄河南岸、镫口、民族团结、麻地壕和大黑河六个大型灌区,现状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237万亩,是农田灌溉面积比较集中地区。特别是黄河干流区有5个大型灌区直接由黄河引水,农田灌溉面积集中,人口、城市、工业密集,城市和工业用水与农田灌溉用水之间的争水矛盾突出。
据此,该流域节水灌溉布局的原则是:对现有六个大型灌区实施节水改造配套建设,采用先进高效的节水措施,提高灌溉用水效率,提升灌溉水平;大型灌区实施节水改造后,节余水量不再扩大灌溉面积,部分节水量通过水权转换方式,向新建工业项目转换。
黄河支流区包括阴山南麓区和晋西北黄土丘陵山区,该区域以丘陵山区为主,是水土流失较重地区,水资源利用量有限,因此该地区灌溉发展布局的原则是:对现有中小型灌区实施节水改造的同时,适当扩大灌溉面积,并根据水土条件在沟谷平地发展小型分散的井灌区。
(2)海滦河区和西北干旱区
海滦河区和西北干旱区属于干旱缺水、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地区。因此,该地区灌溉发展布局的原则是:重点对现有灌区实施节水改造,在局部地区适当扩大现有中小型灌区的灌溉面积,同时根据水土条件在沟谷平地发展小型分散的井灌区。
(3)西辽河流域
西辽河流域主要包括赤峰市和通辽市,是全区粮食主产区。该区域现有灌溉面积大,用水多,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已超过了承载能力,上下游、各用水行业之间的争水矛盾突出,局部地下水超采。
据此该流域灌溉发展布局的原则是:以现有灌区节水改造为重点全面实施先进高效的节水措施。现有地表水灌区、纯井灌区、大型灌区不再扩大农田灌溉面积;上游赤峰市对现有中小型灌区实施节水改造的同时,上游赤峰的节水量向辽河下游下泄,用于下游生态和回补地下水。
(4)嫩江及额尔古纳河流域
嫩江及额尔古纳河流域包括呼伦贝尔市及兴安盟的大部分地区,地表水资源丰富,因缺乏控制性工程,地表水的开发利用量不足资源量的10 %,是我区新发展农田灌溉面积的重点地区。该区域灌溉发展布局的原则是:结合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与水库工程的建设,可重点新建绰勒、尼尔基、小奇子、扎罗木得四大枢纽灌区和乌布林等五个水库灌区,同时根据水土资源条件新建小型扬水灌区和分散的井灌区;对现有灌区实施节水改造,扩大灌溉面积。
(5)资源约束,水资源约束
资源约束,特别是水资源约束,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做到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采补平衡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要推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计量供水,加强灌溉用水管理。加强超采区治理。通辽科尔沁等地下水超采区严禁新开发水源,扩大灌溉面积,要有计划封闭灌溉水源井,逐步回补地下水,实现采补平衡。西辽河等河流断流区,要将高效节水措施作为项目立项的首要条件,大幅度提高用水效率,减少用水总量,维护河流生态。
4.3.2 布局分区
依据各流域水土资源条件及布局原则,全区农田灌溉发展分为一级区四个,分别为重点发展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均衡发展区。二级区六个,重点